中藥粉體泛指藥用植物、動物、礦物及其提取物粉碎后的粉末狀制品,按顆粒大小可以分為普通粉體、微米粉體和納米粉體。中藥粉體因其復雜的理化性質,導致流動性差、吸濕性強、黏性大、易團聚等。近年來,國內外藥劑學工作者借鑒材料、化工、化藥等領域的粉體改性技術,用于改善中藥粉體理化性質。
粉體改性是指用物理、化學方法對粉體粒子進行處理,有目的地改變粉體物理化學性質。目前,粉體改性技術的分類方法較多,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1、超微粉碎技術
超微粉碎技術是把普通粉體中大多數完整細胞粉碎成細胞級粉體,所得粉體的流動性和吸濕性等性質發生明顯的改變,對制劑的成型和體內外性質產生明顯影響。
趙國巍等對大黃細粉和超微粉的理化性質進行了比較,結果顯示,超微粉碎對大黃粉體的流動性有顯著性影響,使其黏著力變大,流動性變差,吸濕曲線與細粉相似,大黃中有效成分的量不隨粉體粒度的減小而減少,且有利于大黃中有效成分的溶出。
2、表面包覆技術
表面包覆又稱表面涂覆或表面涂層,表面改性劑與粒子表面無化學反應,包覆物與粒子間依靠物理方法或范德華力而連接。主要用于表面包覆改性的改性劑有表面活性劑、超分散劑、無機物等,采用的方法是噴霧干燥、流化床、機械混合、粉末沉積、機械磨壓等。
馮怡等取尤特奇L100適量,用95%乙醇溶解,加入粉碎過60目篩的烏藥鞣質,再加入增塑劑蓖麻油進行充分混勻后進行噴霧干燥,制得烏藥鞣質微囊,結果顯示,通過噴霧干燥技術改性后的烏藥鞣質降低了藥物本身的吸濕性。
3、濕法機械力化學改性
濕法機械力化學改性是指粉體與改性劑在固液兩相環境下,受到機械力的擠壓、剪切、沖擊等作用,活化粉體表面,進而與改性劑發生物理、化學反應,具有分散性好、包覆均勻等特點。
狄留慶等以黃芪浸膏粉為模型藥,加入不同改性劑在乙醇介質中混合,一定溫度下攪拌45min,超聲分散30min,水浴蒸干,60℃真空干燥,粉碎,過篩得到改性粉體,結果顯示以7%丙烯酸樹脂、5%硬脂酸為改性劑防潮效果較好,說明通過濕法機械力化學改性,有效提高了黃芪浸膏粉的防潮性。
4、干法機械力化學改性
干法機械力化學改性是在單一固相環境下進行的,與濕法相比,干法具有工藝簡單、改性時間短、效率高等優點。
秦春鳳等采用3%、5%、7% 3種微粉硅膠改性劑量對白芷提取物粉體研磨改性,結果顯示白芷提取物經改性后,粉體微孔體積增大,吸水性增強,溶出速率加快。
5、粒子設計技術
近年一些研究者根據物理、化學改性技術特點,通過理論和實踐提出了中藥粒子設計技術,該技術是根據中藥粉體的理化性質,采用“藥輔合一”的指導思想,從微觀層面對粉體進行結構設計和功能設計,提高粉體性能的一項技術。
張定堃等采用粒子設計技術制備口腔潰瘍散,先將10份青黛放于振動式藥物超微粉碎機中粉碎17min,再加入10份白礬制備5min,最后加入1份冰片制備3min得到口腔潰瘍散,結果顯示基于粒子設計制備的口腔潰瘍散粉體學性質都要優于普通散和超微散。
資料來源:《蔣且英,曾榮貴,趙國巍,等.中藥粉體改性技術與改性設備研究進展[J].中草藥》,由【粉體技術網】編輯整理,轉載請注明出處!
更多精彩!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中國粉體技術網官方微信(粉體技術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