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石和方解石在土壤和沉積物中廣泛分布,是自然界中常見的兩種無水碳酸鈣礦物。它們化學成分雖然相同,但晶體結構卻有較大差異,因而造成表面結構與表面活性位點的不同,進而影響其表/界面反應性。探明文石和方解石的表面構-效關系及其差異性是厘清碳酸鹽礦物所參與生物地球化學循環機制的重要前提。
以往針對文石與方解石表/界面反應性的對比研究多以礦物粉末為研究對象。礦物粉末表面是由在機械外力作用下產生的多種斷面組成,而每種斷面上的表面活性位必定不同。粉末實驗結果中呈現出的宏觀反應現象可能是不同表面活性位的統計平均,難以深入理解碳酸鈣礦物表面結構對反應性的控制本質。以具特定表面結構的礦物晶面為研究對象,有助于厘清不同表面位點在具體表/界面反應中的活性。
近期,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礦物表界面物理化學學科組唐紅梅博士(廣州地化所畢業博士生,現為江西省科學院能源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研究員朱建喜和助理研究員鮮海洋等采用原位原子力顯微鏡(AFM)方法,從文石(110)和方解石(10.4)晶面的生長—溶解對比出發,探討了兩組晶面分別在Mg2+和丁二酸溶液中的表/界面反應性差異。

形成于文石(110)和方解石(10.4)晶面的碳酸鈣的結晶路徑差異

文石(110)晶面和方解石(10.4)晶面在不同濃度丁二酸溶液中溶蝕坑的形貌演化
在Mg2+體系中,方解石與文石晶面的生長特征對比結果表明:文石(110)表面上的納米顆粒通過沿[001]方向定向聚集形成棒狀文石,而方解石(10.4)表面生成光滑的層狀方解石。Mg2+分別通過阻礙顆粒前驅體脫水和臺階擴展來抑制文石(110)面上的文石和方解石(10.4)面上的方解石生長,但Mg2+并不改變碳酸鈣在這兩種基底上的結晶路徑。
在丁二酸體系中,方解石與文石晶面的溶解特征對比結果表明:隨溶質濃度增加,文石(110)晶面溶蝕坑的形貌轉變過程為4邊→6邊→5邊,而方解石(10.4)晶面溶蝕坑的形貌轉變過程為4邊→4邊→6邊,表明在相同條件下,文石(110)比方解石(10.4)晶面對丁二酸更敏感。
在同一丁二酸溶液中,文石(110)晶面溶蝕坑的臺階擴展速率比方解石(10.4)晶面溶蝕坑的擴展速率低1—2個數量級,這可能與文石晶體中的有機質和雜質離子相關,故而推測以往研究可能高估了與文石溶解相關的地球化學循環速率。盡管丁二酸可通過與Ca的強烈絡合作用促進文石(110)和方解石(10.4)晶面溶蝕坑的擴展速率,但兩者體系中的作用機理不同,海水中的丁二酸主要通過改變溶液的飽和狀態促進方解石溶解,而文石溶解速率的提升卻主要受表面反應控制,表明文石在類似海水環境中的溶解過程可能受含羧基的酸性生物分子的普遍影響。
更多精彩!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中國粉體技術網官方微信(粉體技術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