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2018年全國國土資源工作會議在京召開。會上,國土資源部部長姜大明發表講話,全面總結了十八大以來國土資源工作取得的成績,分析形勢并部署了2018年的工作任務。記者認真閱讀了姜大明部長的講話全文,并將其中的涉礦內容進行了梳理。
十八大以來成績不俗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
強化用地用礦源頭管控,做好“僵尸企業”土地處置,嚴格煤炭采礦權管理,推動“三去一降一補”取得成效。
先后出臺60多項國土資源政策,降低企業用地用礦成本,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開展用地規劃、地質調查和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服務“一帶一路”倡議、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長江經濟帶戰略實施,主動支持雄安新區、北京城市副中心和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建設。
加強海洋資源環境保護,推進海洋經濟示范區建設,有效維護國家海洋權益。
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取得重要成果:
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戰略思想,保障國家能源資源安全。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第二階段任務順利完成,清潔能源、重要礦產和戰略性新興礦產資源儲量大幅增加。
5年來,全國地質勘查投入4800多億元,新發現大型礦產地218處、中型礦產地261處,新增億噸級油田8個、千億方級氣田14個。
新發現鈾、錳、鉛鋅、鎢等一批世界級超大型礦床,膠東地區黃金儲量上升到世界第3位。
國務院批準天然氣水合物為我國第173個礦種。
長江流域多地取得頁巖氣勘查突破,涪陵頁巖氣田累計產氣超過150億立方米。
“礦產資源保護和儲備工程”列入國家“十三五”規劃,資源勘查開發“走出去”戰略邁出新步伐。
資源節約和生態保護力度持續加大:
持續推進礦產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建設示范基地40個,遴選發布先進適用技術334項,制定39個重要礦種“三率”指標,礦產回采率黑色金屬提高5.7個百分點、有色金屬提高1~2個百分點。
治理恢復礦山地質環境1300多萬畝,開展各類保護地內礦業權清理,落實祁連山自然保護區環境整治相關任務。
地災防治成果凸顯:
把地質災害防治作為“生命工程”,加強調查評價、監測預警、綜合治理、應急管理體系建設,建成地災防治高標準“十有縣”1404個,預報成功率逐年上升,因災死亡失蹤人數逐年下降,保護了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國土資源規劃體系更加完善:
全國礦產資源規劃由國務院批準實施。
國土資源“十三五”規劃綱要、科技創新發展規劃、信息化規劃、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地熱開發利用規劃、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第三階段總體方案陸續出臺實施。
重要領域改革扎實推進:
積極參與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牽頭制定《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辦法(試行)》、《自然生態空間用途管制辦法(試行)》、《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有償使用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礦業權出讓制度改革方案》。
實施礦業權人勘查開采信息公示制度,推進油氣資源勘查開采體制改革,開展油氣、頁巖氣、煤層氣區塊競爭出讓試點,建立礦產資源權益金制度。
科技創新邁出重要步伐:
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向地球深部進軍是我們必須解決的戰略科技問題”重要論斷,制定實施深地探測、深海探測、深空對地觀測和土地科技“三深一土”科技創新戰略。
“地殼一號”萬米鉆機在“松科二井”鉆進突破6700米。
深海探測關鍵技術取得突破,“蛟龍探海”、“雪龍探極”等重大工程加快實施,3條海洋地質調查船建成入列,“海馬”號4500米無人遙控潛水器投入應用。
在發改、財政、科技等部門支持下,可燃冰大型鉆采船啟動立項。
5年來,全國國土資源系統承擔國家重大或重點科技項目60余項,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項12項;2017年有5人當選兩院院士,刷新了全系統高層次人才建設成果歷史紀錄。
國土資源法制體系不斷完善:
修訂實施《海洋環境保護法》,制定實施《深海海底區域資源勘探開發法》。
國土資源執法監察關口前移、重心下移,形成了全天候、全覆蓋的執法監管體系。
2018年要做這些大事
全力做好防治污染相關工作:
針對大氣污染防治,嚴把“高排放、高污染”行業新增產能用地用礦關口,加強地熱能調查和開發利用,減少氣體排放。
針對水污染防治,組織實施好國家地下水監測工程,加強近岸海域環境治理,減少陸域污水排入海洋。
針對土壤污染防治,加強耕地地球化學調查,創新土壤污染治理技術。
推進綠色勘查和綠色礦山建設,加強礦山地質環境恢復和綜合治理,減少對生態環境的污染和擾動,為天藍水清地綠做出貢獻。
拓展地質調查服務領域:
進一步發揮地質工作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基礎和先行作用,抓緊編制國家地質調查中長期規劃,明確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的整體思路。
扎實推進城市地質調查,建立政府主導的協調推進機制,為統籌城市地上地下空間開發,建設海綿城市、地下綜合管廊、人防工程、地下車庫等提供基礎地質服務。
建設國家地質資料數據中心,落實地質資料統一匯交制度,建設“地質云”,促進地質數據信息社會共享。
提高資源安全保障水平:
克服面臨困難,全力推進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第三階段工作。
加大能源、緊缺及戰略性新興產業礦產勘查力度,推進海域可燃冰資源勘查和產業化進程,努力實現頁巖油氣、煤層氣、地熱等清潔能源勘查新突破。
加強礦產資源安全預警體系建設,實施礦產資源保護和儲備工程,增加國家戰略資源儲備。
立足國內,用好“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結合“一帶一路”建設,服務勘查開發企業“走出去”。
推進礦產資源市場化配置:
探索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要求和礦業規律的礦業權出讓方式,加快實施礦業權出讓制度試點,推動新疆油氣勘查開采市場向社會資本開放改革,深化頁巖氣競爭出讓和6省(區) 煤層氣礦業權審批登記委托下放試點。
推進地勘行業分類改革,培育有競爭力的市場主體。
深化綠色勘查和綠色礦山建設:
建立健全綠色物查、綠色礦山標準規范,完善礦產資源勘查開采總量控制、分區管理、準入門檻等制度,推進國家公園等自然保護地內礦業權分類處置、有序退出。
嚴厲打擊稀土等礦產資源盜采亂挖行為。
加快實施“三深一土”重大創新:
推進地球深部探測重大項目立項實施,聚焦“透視地球、深探資源、拓展空間、綠色利用”目標,建立地球深部結構和物質的探測技術體系,掌控萬米深度能源礦產的立體分布,實現城市地下空間的精細探測和安全利用,突破地熱、深層資源探測開發和綠色利用的關鍵技術。
實施深海關鍵技術與裝備研發,攻克深水油氣高精度探測關鍵技術,為可燃冰開發提供探測評價、環境監測的技術儲備。
統籌推進國產衛星在國土資源、海洋、測繪領城規?;瘧?,實施好我國首個“一箭三星”高分辨率業務星座發射運行,推進部省兩級衛星應用技術體系建設。
構建協同融合的土地科技新格局,圍繞耕地資源保護、空間均衡開發、國土綜合整治、大數據智慧國土建設,加大創新力度,推動土地科技創新盡快迎頭趕上。
推進科技體制機制創新:
以創建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和建設高層次創新型人才隊伍為突破口,先期啟動國家深地探測中心建設,推進深地探測重大項目立項與國家實驗室建設同步開展。
整合國家科技創新和人才政策,按照“科研特區”思路,出臺鼓勵專業技術人才創新特殊政策,推動創建學科類國家重點實驗室。
推進自然資源管理制度改革:
加快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全面推進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統籌推進全民所有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改革。
按照中央決策部署,落實生態環境監管體制改革要求。
持續深化法治國土實踐:
深入總結礦業權出讓制度、石油天然氣體制等改革經驗,積極推動《礦產資源法》修改。
嚴厲追究自然保護區和國家公園內涉礦違法違規行為。
來源:中國礦業報
更多精彩!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中國粉體技術網官方微信(粉體技術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