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礦產資源豐富,已發現礦產資源約有171種,查明資源儲量的有158種,其中已發現的非金屬礦產90多種,規模開采的有20多種。已查明的礦產資源總量約占世界的12%,居世界第三位,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礦產資源種類較齊全的、礦產自給程度較高的國家之一。
一、中國是礦業大國,卻不是礦業強國
中國早已是公認的礦業大國,但離礦業強國之路卻依舊是很遙遠,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
1、大宗礦產對外依存度高
2012年,中國對外依存度超過50%的礦產資源有石油、鈾、鐵礦石、銅、鋁、鎳、錳礦、鉻鐵礦、鉀鹽、鈦、鈷、錸、鉑族、鈮、鉭、鋯、硒等礦種。除煤炭和天然氣以外,中國大宗礦產對外依存度均超過50%;此外,石油、鈾、銅、鎳、鉻鐵礦、鈷、錸、鉑族等礦產進口依存度在未來10年有可能會持續擴大。
我國礦產資源安全仍面臨較大挑戰,解決中國能源與礦產資源安全問題,需要一個強大的礦業作支撐。
2、中國礦產品“高買賤賣”
據粗略統計,2003年-2012年間,由于礦產品漲價,中國進口鐵、銅、鋁和石油資源,剔除正常的價格上漲因素,累計損失超過1萬億美元。礦產品價格的攀升增加了中國工業化的資源成本,并向后續產業傳導,對國民經濟所造成的影響逐級放大,推動中國CPI上升。
中國在國際礦產品市場缺乏話語權,“高買賤賣”所造成的巨額經濟損失更是令人扼腕嘆息。
中國是稀土、銦、鍺、石墨、螢石、重晶石等優勢礦產的出口大國。礦產品的大量出口,首先造成資源的亂采濫挖、采富棄貧、粗放經營、管理水平低等現象的滋生,從而產生巨大的資源浪費和環境問題,致使優勢礦產的供需形勢發生重大變化,如我國的鉛、鋅、錫等也開始依賴進口;其次,由于國內技術落后,出口礦產品大多為原料銷售,市場秩序混亂,價格主導權一直掌握在西方發達國家手中,中國優質資源以低廉的價格供應全球市場。
以稀土和石墨為例,中國自上世紀90年代起成為全球稀土供應國,中國供應時期(1990年-2005年)的稀土價格遠低于美國供應時期(1980年-1989年)的稀土價格,按不變價計算,中國供應時期的稀土平均價格為46美元/千克,僅為美國供應時期的16.8%;我國石墨出口價格長期保持在每噸3000元-4000元人民幣之間,但經國外加工提純再進口至中國,價格便成了每噸10萬-20萬人民幣。
3、礦山機械和加工技術有待提高
中國每年需要的礦產采、選、冶及輔助運輸等礦山機械設備不計其數,且國內有許多相關的礦山機械研究機構及生產廠家,也不乏有國字號“巨人”級的研發生產廠家,但許多關鍵性技術,要么依然沒有突破,一些大型采礦機械裝備還需要進口;要么已經突破,但“墻內開花墻內香”,還未被礦山企業所認識接受。
以礦山輔助運輸設備-液壓驅動式“猴車”來說,作為一種自動化、智能化、控制水平很高的新一代“猴車”,因為其與傳統的機械驅動式“猴車”相比,具有軟啟動、軟停車、安全性能高等優點,所以備受礦山企業青睞。但這種高端“猴車”在國內卻研發遲緩,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依靠從德國等發達國家進口。直到2008年,湘潭市恒欣實業有限公司成功研發生產出液壓“猴車”后,很快就牢牢占據了國內煤礦市場,并出口印度、越南等國家。此后,國內煤礦再也沒有從德國等發達國家進口過液壓“猴車”,不僅提升了液壓“猴車”在國際上的地位,還為國家節省了大量的外匯。
另外,國內專門從事礦產資源綜合利用選冶技術的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礦產綜合利用研究所和鄭州礦產綜合利用研究所,這些年經過持續創新和攻關,相繼研發出了包括技術、裝備在內的多項科技成果,許多技術居于國內一流、國際領先水平,并已在許多礦山企業得到推廣應用,但仍有許多先進的技術和裝備,因為諸多原因所限,得不到市場的認可而無法及時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二、礦業強國的標配是什么?
1、對全球礦產資源的控制能力
由于礦產資源的賦存環境及成礦條件迥異,使得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依靠自身的礦產資源滿足本國經濟發展的需要,因此,占有、控制、開發和使用全球礦產資源的能力是衡量大國與強國的重要標志。
2、對國際礦業金融市場的影響力
礦業金融市場是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的血液,誰控制力礦業金融市場,誰將控制全球礦業。因此,對礦業金融市場的控制力和影響力是判斷礦業大國與強國的最重要標準。
國際礦業金融市場包括為礦業提供商業銀行服務的貨幣市場、為礦業公司提供直接融資服務的證券市場和為礦產品定價服務的礦產品期貨市場等。
3、礦業公司對礦業市場的壟斷能力
壟斷是指在生產集中和資本集中高度發展的基礎上,4-8家企業對相應部門產品生產和銷售的獨占或聯合控制,壟斷企業控制產量和決定市場價格。礦業是資源壟斷行業,礦業公司通過礦業權、礦業資本、企業并購、礦產品生產、礦山基礎設施、礦產勘查開采技術等控制方式,逐步形成了全球范圍內的跨國礦業壟斷集團。一國礦業壟斷集團的實力是礦業大國與礦業強國的分界線。
4、對國際礦業規則標準制定的主導能力
1995年,WTO通過簽署《技術性貿易壁壘協議》的方式,把國際標準提升到國際貿易游戲規則的地位。明確成員國制定本國技術法規、標準和合格評定程序時應以已有的國際標準為基礎;成員國制定的技術法規、標準和合格評定程序不得對國際貿易形成壁壘。
目前,在國際礦業領域,在加拿大、澳大利亞、美國、英國等國礦業協會的主導下,JORC、NI43-101等協會標準規則等成為國際礦業融資、礦業并購、礦業權交易的主導規則,并成為國際間證券交易所上市信息披露的專業技術準則,在世界礦業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5、對解決資源、環境、災害等重大科學問題的理論和技術能力
地球科學通過資源問題、能源問題、環境問題、自然災害問題和地球信息問題的研究和解決,在現代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從地球科學和礦業技術發展水平看,衡量一個國家是否是礦業強國,要看這個國家是否是地學強國,要看這個國家能否依靠自身的力量來解決自己的資源、環境、災害等重大科學問題,同時要在科學理論創新、技術方法創新、研究思路創新等方面對世界地球科學有所貢獻。
在地球科學和礦業技術發展方面,礦業大國與礦業強國相比,礦業強國仍然具有地學科學和技術研發方面的先發優勢。
6、礦業法律、稅收制度、地學教育和地學知識普及
相對資源控制、金融市場、壟斷企業、主導規則和科學技術等硬實力而言,法律稅收、地學教育和地學知識普及是反映大國和強國軟實力的核心要素。經過200多年的發展,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南非均具備較為完善的法律法規和制度體系;對礦業不實行增值稅制度,只實行權力金制,對礦業項目最重要的優惠,體現在一些前期優惠措施方面,特別是勘查與開發支出的稅收處理、耗竭補貼、利息扣減、稅額減免、虧損移后結轉條款及稅收延交等,并以此來反映稅收的時間價值,一般都有資源耗竭補償。
三、中國如何成為礦業強國?
1、國家戰略
在礦業強國中,美國、英國更強調的是全球視野,全球霸權和全球控制,如對資源、金融、規則、技術等等的控制,但最為核心的是他們更多地考慮是全球戰略,從這一點看,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要成為礦業強國,需要有一個國家戰略,要有國家全球礦業戰略的頂層設計,要開展中國特色的礦業強國理論創新和研究,以此為綱領逐步推進,分步實施完善法律法規制度,用10年左右成為世界礦業強國。
2、金融市場
金融市場是英國始終站在世界礦業強國的根本原因!我國證券市場、期貨市場已經出具規模,但由于各種原因仍然對全球影響有限,應當利用我國證券市場的功能和市場基礎,培育股份制跨國礦業公司,應當利用我國礦業大國地位,推動我國保護性礦種、大宗礦種成為期貨交易品種,應當盡早在新三板的基礎上建立我國礦產勘查資本市場。
3、國際標準規則
從國家戰略的高度認識國際標準規則已經刻不容緩!目前我國參與制定的國際標準僅占全球的0.23%,在礦業領域更是絕無僅有。據我國商務部調查,我國72%的出口企業、39%的出口產品受到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的限制,相當于出口額的5.2%。應當在部和行業協會的組織下,組成專門的專家團隊認真積極融入全球規則標準的國際競爭中。
4、技術與裝備
與美國、英國相比,加拿大、澳大利亞和南非等國家更加關注礦產資源的勘查和技術,中國已經成為地學大國,學科門類齊全,高等教育體系完備,有一支相當規模的科研隊伍,依靠自己的力量基本上可以解決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的有關地球科學問題。但是學科的發展很不平衡,只有少數學科領域處于國際先進和領先水平,學術創新不夠,尤其在礦業相關技術和裝備領域與國外存在巨大的差距。應當在礦業強國戰略中明確地學強國和技術強國戰略,改革我國地學教育,大力加強地學科學普及,為我國礦業強國奠定堅實的基礎和強大的后續人才儲備。
當然,要成為礦業強國是一個漫長復雜的過程,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需要政府重視、企業支持、社會關注、科研機構主動,居全國之力,圓礦業強國之夢。
更多精彩!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中國粉體技術網官方微信(粉體技術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