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曾在詩中寫道:“食土蚓無腸,亦自終夕叫。”吃土,或俗稱“土”的礦物,在常人看來,或是一種怪癖。然而實際上,傳統中藥和現代藥物中也有許多源于礦物類的“土”成分。
蒙脫石是一種臨床上治療腹瀉的經典藥物,也是一種硅酸鹽粘土;乳酸菌則是生活常見的調節腸道的益生菌,但是二者結合卻有意想不到的作用。近日,國際權威刊物發表南京大學與澳門大學的合作研發的一項成果:蒙脫石可有效促進乳酸菌在小鼠腸道的定植與富集,引發抗腫瘤免疫反應,從而提高抗腫瘤免疫療效。
人的腸道中生活著數萬億的共生細菌,對于維持機體的正常功能發揮重要作用。一方面,當生理環境發生變化,打破腸道菌群的平衡,會加速包括癌癥、腸炎、肥胖等多種疾病的發生發展。另一方面,腸道菌群中的乳桿菌、雙歧桿菌等益生菌,本身具有激活宿主免疫,增強機體對腫瘤免疫療法響應的作用。
因此,使用益生菌調控免疫系統是一種具有潛力的抗腫瘤策略。目前常用到補充益生菌的方法主要是口服益生菌和糞菌移植,但前者難以在腸道定植,后者存在病原菌感染的風險。開發新的、安全而有效的在體內定植益生菌的方法十分重要。
而蒙脫石具有離子交換微觀結構,可選擇性促進乳酸菌在其表面上形成生物膜,為乳酸菌抵抗不利環境提供保護。掃描電鏡顯示,體外培養的蒙脫石與不同細菌的微球,僅乳桿菌和雙歧桿菌能夠在蒙脫石顆粒表面形成生物被膜結構。
研究人員在體外構建了蒙脫石-乳酸菌微球,并喂食黑色素瘤模型小鼠,顯示出了比單獨使用蒙脫石或乳桿菌更顯著的抗腫瘤效果。
進一步的研究發現,蒙脫石-乳酸菌微球在腸道中,通過TLR2受體介導樹突狀細胞(DCs)的成熟,刺激CD8+T細胞的增殖,上調細胞因子IL12,IFN-γ等的表達。在小鼠模型中,與單獨使用蒙脫石-乳酸菌微球、阿霉素或PD-1抑制劑相比,蒙脫石-乳酸菌微球聯合阿霉素或抗小鼠PD-1抗體均表現出更好的抗腫瘤效果。
蒙脫石作為腹瀉類藥物已在全球應用近半個世紀,相關的安全性數據較為充足,使得這種方法具有很高的臨床轉化潛力。因此,這一研究,或將開發出一種促進益生菌在腸道定植并進一步激活樹突狀細胞的新策略。
資料來源:科技日報,由【粉體技術網】編輯整理,轉載請注明出處!
更多精彩!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中國粉體技術網官方微信(粉體技術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