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體報道,有的地方在環保管控采取“一刀切”方式,整改中存在認識不到位、方法簡單片面、措施不細不實等問題,引發各方關注。我國中小企業有4000萬家,占企業總數的99%,貢獻了中國60%的GDP,50%的稅收和80%的城鎮就業。面對環保管控“一刀切”的方式,這些企業怎么過?
以產業劃線、以區域設界,實行環保管控“一刀切”,的確是最簡單、最省事的辦法,對于緩解突發霧霾天氣也很見效;但對于推進環保與經濟協同發展來說,對于開展一場治理大氣污染的持久戰和攻堅戰而言,其措施還需要進一步完善。
一、各方反應:繼成都叫停環保問題整改“一刀切”之后,山東等地也出臺了相應措施。
繼成都市發布《關于扎實做好環境保護督察問題整改的緊急通知》,叫停環保問題整改“一刀切”,要求對涉污企業分類處理,相關部門在開展環境保護工作中,既不能矯枉過正,也不能以偏概全;既要回應部分群眾合理環保訴求,更要兼顧廣大群眾正常生產生活,決不能簡單一關了之。山東等地也出臺了相應措施,因類施策抓環保問題整改,開門辦案不搞“一刀切”。
二、環保部“自白”:從未要求環保管控“一刀切”
8月22日上午,環境保護部舉行8月份例行新聞發布會,政策法規司司長別濤強調:“我們從來沒有要求環保部門‘一刀切’。相反,環保部領導有兩個明確的態度:
一是反對地方在平時疏于監管,使違法企業長期存在,污染環境,這是不作為。
二是反對地方平時不作為,到了環保督察、檢查、巡查的時候,采取簡單、粗暴的方法,片面處理發展與環保的關系,這是濫作為。我們反對平時不作為,也反對檢查時的濫作為。”
三、國家態度:由監督企業到監督政府,對違法企業做出相應處罰。
環保部政策法規司司長別濤在發布會上表示,中央環保督察進行到第四輪,實現了由監督企業到監督政府的轉變。督企也好,督政也好,方式是公開的,鼓勵大家舉報,讓問題企業無可隱藏。
別濤指出,企業違法的表現不一而足:未批先建、批建不符、環保設施未驗收或沒有正常運行、超標或超總量排污、沒有排污許可證、環保部門責令改正之后拖延消極等等。“對這些行為,我們是不應該容忍的。對違法的企業,我們的法律法規有相應的處罰規定。”
別濤表示,環境監管執法應該有的三個原則或是立場。
第一對違法企業應該堅持零容忍,嚴格執法,公平執法。
第二對環保守法企業,應該公正對待,依法保護合法經營權。
第三是對違法的企業,從依法行政的角度,我們也要遵守法律規定的條件、程序,分類管理、合理引導、依法合理行政。
四、社會聲音:污染企業不應該心存僥幸,執法部門不應該操之過急
據國家有關部門的統計數據,目前我國中小企業有4000萬家,占企業總數的99%,貢獻了中國60%的GDP,50%的稅收和80%的城鎮就業。同樣,在全世界,中小企業都是一國經濟的主體力量,是最受重視的群體。近兩年來,李克強總理提出的“全民創業、萬眾創新”,事實上也是對創新型中小微企業的一種培養。
有的人單從環保的角度片面地思考問題,要知道整治環境的終極目標還是民生與經濟,這是一個系統性的工作,要保證關停后失業人員有活路,經濟穩定性不受影響,這個過程是循序漸進的。再者,中國的污染遠不是小企業的或者說是哪一類企業的問題,應該綜合各方面的因素。
中國的環保事業起步較晚,且處境復雜,目前尚處于起步階段,所以問題較多,局面復雜。但環境治理是開弓的箭,所以污染企業不應該心存僥幸,執法部門不應該操之過急。
資料來源:中國網、中化新網、新華網、環保水圈等
編輯整理:中國粉體技術網(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中國粉體技術網官方微信(粉體技術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