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發展需要眾多英雄的努力,如今非金屬礦這個“幕后英雄”卻在洼地里捉魚捕蝦。但可喜的是,今年以來,越來越多的人將目光投向了這塊尚待開發利用的“洼地”上。
“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要讓非金屬礦這個幕后英雄走上臺前,就必須直面發展難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
剛剛下發的國辦發34號文對非金屬產業發展已經提出了明確要求,意味著非金屬礦產業在國家層面得到了更多的重視與支持。
在經濟新常態下,建材工業的轉型升級一觸即發。非金屬礦行業作為建材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應抓住難得的機遇,從頭入手,在提高資源開采和利用效率的同時,做到以市場為導向,加大深加工技術水平的提升和新產品的研發,充分發揮非金屬礦產品的功能性,成為建材工業轉型升級的新抓手,實現產業的飛躍式發展。
提升行業準入門檻 推動市場整合
我國的非金屬礦儲量豐富,但由于我國人口眾多,非金屬礦的人均占有量并不高。因此,非金屬礦資源十分寶貴。
據業內人士透露,非金屬礦行業準入門檻也不高。一個小縣城里存在十幾家非金屬礦企業很常見,甚至有人在自家田地里發現非礦資源后,經過簡單的分選和清洗,就進行銷售。
這造成非金屬礦在開采過程中出現大量資源浪費現象:不僅無法達到清潔生產,更無從保障資源的可持續性,有的企業甚至運用“掠奪式”的開采方式,使得大量優質的非金屬礦資源流失,破壞了當地的生態環境。
非金屬礦行業的準入門檻不高也使得價格戰等無序競爭現象大量出現,市場亂象叢生。這種發展方式,不但不利于非金屬礦行業的長遠發展,更不符合國家“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國策。因此,非金屬礦行業必須將整合市場,提升行業準入門檻作為一件大事來做,也只有做好了這件大事,才能為非礦行業的進步和發展鋪平道路。
圍繞國家目前的戰略目標,要充分發揮非金屬礦新材料特色,在重點方面利用非金屬礦物新材料特性形成核心技術,發展非金屬礦應用新領域,推動國家戰略目標實現的同時,促進非金屬礦物材料行業整體發展。
各地方企業要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加強資源整合,優化資源配置,對于非金屬礦資源豐富的地區,要盡快將資源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要加大科技投入,借鑒成功產業區域的發展模式。
根據區位條件、資源特色、科技基礎,建設以非金屬礦開發利用為基礎、多產業集群的特色環保、高端裝備制造、綠色農業、現代冶金等產業基地,形成從研究開發、產業化到規模發展的能力,構建較為完善的產業鏈,實現以科技創新提高產業集中度的目的。
通過技術、裝備、非金屬礦應用與基礎研究的工程化,全面提升我國非金屬礦產業深加工水平。建立非金屬礦產資源利用評價體系和環境指標評價體系,建立一整套科學的、定量的、可操作的礦產資源綜合利用評價體系和非金屬礦企業環境指標評價體系。
比如,在頒發采礦權時,認真評估企業的能力與資質,引進更有實力、有經驗的企業;在礦山開采的過程中,推廣使用先進技術,對礦山開采進行科學設計,優化開采方案,提高資源利用;采用先進選礦工藝和技術,提高產品純度和品級,提高選礦回收率;推廣清潔生產,加強生產全過程管理,建立能源計量管理制度,減少能源消耗和廢棄物排放。
令人欣喜的是,在“十二五”期間,已經出現了多個依托資源優勢而形成的具有一定規模的采選加工基地,產業向集群園區集中呈現出了明顯的發展趨勢,鶴崗、雞西石墨,盱眙凹凸棒石,梨樹硅灰石,臨江硅藻土等產業集群已經初現規模。
想要實現非礦行業的長遠發展,提升行業準入門檻勢在必行。只有制定并理順圍繞非礦行業的相關政策,才能規范企業行為,進而提高資源利用率,實現清潔生產,進一步加快市場整合效率,淘汰落后企業和落后產能,實現行業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雙重提升。
國家搭建平臺 加大技術研發力度
目前,中國非金屬礦市場存在這樣一對矛盾:國內市場原材料供大于求,同時還在向國外進口非金屬礦制品。進口的非礦制品價格常常是出口原材料價格的幾倍甚至十幾倍之多。
“由于基礎研究的缺乏,且非礦的品種數量繁多,目前我國非礦行業在加工技術和裝備方面較之國外仍存在很大的差距。”中國非金屬礦工業協會專職副會長王文利介紹道。
因此,我國非金屬礦行業亟須提高產品精加工能力。而要提高我國非金屬礦行業精加工能力,加大技術、裝備等的研發力度勢在必行。
“非礦行業中的許多企業在技術研發和投入方面可以說是‘有心無力’,同時,行業的發展需要大量基礎數據的支撐,依靠企業難以實現,在這方面應當由國家級的科研單位走在前頭,進而引導非礦行業的相關企業。”承德人和礦業董事長郎寶龍說道。
因此,在深加工技術和裝備研發方面,政府應當承擔起搭建平臺的重要作用,對非礦行業的技術、裝備等研發給予相應的支持。通過組建專門的科研院所,以之為主導,以示范項目為支撐,進行非礦深加工以及制品的技術研發,同時對非礦裝備進行研究,研發出一批性能好、制式化的專門針對非礦行業的關鍵裝備。
同時,政府應加大對非金屬礦產基礎地質工作的投入力度,盡快實現非金屬礦產資源后備儲量持續增長,提高保障能力,加強戰略性非金屬礦資源的勘察,實行戰略性非金屬礦產資源儲備制度,加大對新成礦區域的找礦力度。
此外,扶持打造業內領軍的大中型企業,實現非金屬礦產業規?;窬忠彩瞧仍诿冀?。政府給予相應的政策和資金支持,扶持和引導一批具有一定資金、技術和市場優勢的企業,投入到非礦深加工技術、裝備等研發中去,帶動整個行業的創新創造,進而提升我國非礦行業的整體水平。
聚焦市場需求 供給側改革助發展
觀念是制約非金屬礦向深加工發展的最大攔路虎。目前國內的非金屬礦企業是被動的適應市場,由用戶篩選市場上的原料,確定配方及所需材料的性能后,向非金屬礦企業提出要求,然后加工企業按照要求組織生產,非金屬礦企業只是被動的適應用戶,喪失了市場主動權。
要改變這種現象必須從改變觀念入手,持續以市場為導向,加大企業對新產品的研發力度,不斷提供迎合市場需求的高端、高質量產品。
對于非礦行業來說,由于企業對于市場脈搏把握不準,導致產業發展與社會需求處于脫節狀態,有效供給不足。如何解決這一問題,是行業下一步發展中必須要解決的。
這一問題的解決與供給側改革的內核相吻合。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是供給側改革的重要內容。非礦產業在去產能、補短板方面大有可為,如果能在供給側改革的指導下,盡快淘汰落后產能,在市場需求的指引下,提高供給質量和水平,那么非礦產業必將迎來飛速的發展。
王文利也表示,非金屬礦行業同傳統建材行業一樣面臨著傳統產能過剩,高端供給不足的情況。因此,非礦行業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應當以市場為導向,提供高質量供給,形成完整的產業鏈,不斷拓展應用的領域。
在全社會向綠色化轉型的今天,市場上對于非礦產品的需求早已不是原始的礦石或是粗制的原材料粉末,充分發揮非礦產品吸附、耐火等特殊功能的“礦物材料”成為市場的終極需要。
比如,石英具有耐高溫、熱膨脹系數小、高度絕緣、耐腐蝕、壓電效應、諧振效應以及其獨特的光學特性,較之出售石英礦石或石英砂,生產石英光纖預制棒、石英坩堝等功能性強、附加值高的產品應當成為行業未來發展的主流。
這種趨勢將推動非礦行業技術創新和產品進步,助力非礦產業材料化、制品化,進而促進非礦行業優化產業結構,填補產業短板,實現行業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
與此同時,產業鏈信息不通暢也使得非礦行業市場需求和產品生產出現脫節,成為阻礙非礦行業發展的重大短板:有技術的沒有市場,有市場的沒有技術,有需求的沒有產品。為了打破產業鏈上下游的溝通障礙,實現信息互通與上下游企業間的溝通合作,補好科研、生產、市場融合的短板也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因此,就需要協會、產業聯盟等相關的社團組織,發揮組織協調的功能,從全局出發,站在行業的高度,溝通上下游,打開聯系通道,實現信息通暢,讓科研成果真正轉化為生產力,讓市場需求真正得以實現。
可以說,非礦行業未來的發展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緊密相連:只有從供給側角度入手,從市場的需求出發,淘汰落后產能,加強科研水平,滿足高端供給,實現有效供給,補好產業發展的短板,才能適應社會發展對非礦產品的需求,促進產業的結構調整和行業的向前發展。
如今,《中國制造2025》、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戰略的提出,讓非金屬礦產業有了重新正名的機會,新材料產業的崛起,科技力量的注入,讓石墨、高嶺土、硅藻土等非金屬礦物成為聚光燈下的寵兒。
毋庸置疑,非金屬礦行業前景巨大,是亟待開發的一塊“黃金洼地”。但要想真正實現非金屬礦行業的崛起和飛躍式發展,必須從整合市場,提升行業準入門檻做起,加大對加工、生產技術以及配套裝備的研發投入,生產出滿足市場需求的高附加值功能性產品。
相信在國家政策的扶持和引導下,在技術創新和進步下,在相關社團組織溝通和協調下,非礦這塊“黃金洼地”一定能變成寶地,非礦行業的發展也必將迎來“黃金時代”。
?歡迎進入【粉體論壇】
更多精彩!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中國粉體技術網官方微信(bjyyxtec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