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國氯化法鈦白粉生產技術探索取得實質進展 |
來源:中國粉體技術網 更新時間:2014-12-09 09:09:08 瀏覽次數: |
|
|
(中國粉體技術網/班建偉)近日,在瑞道網舉辦的昆明國際鈦產業周上,漯河興茂鈦業宣布其氯化法鈦白生產線基本打通,部分產品已經外銷,產品質量得到了客戶的認可。而在 29日的攀枝花釩鈦博覽會上,云南新立有色金屬有限公司也公布了其氯化法項目最新進展。據悉,其公司自年中已逐批次生產出合格產品,單月最大產量達 1000噸。短短的10天中,捷報頻傳,國內的兩家氯化法鈦白粉項目均取得了初步的進展,著實令業內人心振奮。
而在此之前,錦州鈦業新建的3萬噸沸騰氯化爐正式投產;河南佰利聯(002601,股吧)的氯化項目也進入單車調試階段。在經歷了漫長而痛苦的探索之后,我國氯化取得了來之不易的成績,雖然距離國際先進水平仍有不少差距,產品質量仍需要提升,但至少我們看到了希望所在。
回顧我國的氯化法鈦白探索歷程,可謂是一路的艱辛與坎坷。早在20年前,我國便有了興建氯化法項目的規劃。為了解決錦州項目的原料供應問題,冶金部也曾專門建立了4條富鈦料生產線。但受制于當時的艱苦條件,錦州項目遲遲未能獲得進展,巨額的投入卻沒有任何收益,這使得其他單位不敢輕易涉足氯化技術研發,使得國內對自主研發該技術的積極性受到打擊。國外的技術封鎖及打壓也逼迫我們只能獨立自強,項目進展履步維艱。
如今,新立公司在取得了初步進展之后,力爭在穩定工藝參數的基礎上,實現產品檔次的提升。此外,公司還計劃新建新的生產線,使其總生產能力達到30萬噸/年,初步達到規模效益所需的要求;而漯河興茂鈦業也有類似的規劃。若這些項目在未來的 5-10年間能夠實現投產,則我國氯化法鈦白粉產量規模將達到70萬噸/年。
工藝研發多種多樣,市場成為最終評判
究竟哪種工藝路線是最適合我國的,熔鹽法與沸騰法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止。沸騰氯化工藝的支持者認為高品質的產品需要高品質的原料;而熔鹽法工藝的支持者認為應避免對國外的資源產生依賴性,應立足于自身資源特點選擇相應工藝。不僅在氯化鈦白工藝上存在爭論,其他產品及其他行業也是如此。如鈦渣的生產工藝就分為濕法和火法兩大類;海綿鈦的制備有傳統的Kroll法及研發中的FFC法;鈦合金制備出了傳統的加工方法外,還有最新的Amrstrong法、EMR 法等。學術上的不同構思及爭論是很正常的,最終市場的反饋會給出較為客觀的結論。而我們需要注意的,就是如何將技術創新與市場需求有效的結合到一起。
經濟效益評價技術是否優秀的重要指標
能否帶來經濟效益,是評價一項技術是否優秀的重要指標。無論是直接降低生產成本,還是研制出新產品替代就產品,好的技術最終都會轉化成經濟效益。以富鈦料的生產工藝為例,曾有單位研發出不用電爐冶煉,直接加熱還原鈦鐵礦獲得富鈦料及鐵單質的工藝路線。但其熱能消耗過高,生產成本甚至超過現有的電爐冶煉方式,這樣的研發自然無法獲得市場的認可而難以生存。而我們的科研機構也應避免類似的錯誤,與企業多溝通,與市場需求緊密結合。這樣自然可以得到被各方所需要的創新成果。
相關鏈接:氯化法制備鈦白粉生產工藝流程
?歡迎進入【粉體論壇】
|
|
|
|
|
|
|
|
|
|
|
|